冀南平原的风里大牛证券港股,总裹着一丝醇厚的酒香 —— 那是泊头十里香,一瓶从运河岸边走出来的河北特产,把这片土地的风土与匠心,酿进了百年时光里。
泊头曾是京杭大运河上的漕运要地,南来的商船载着丝绸,北往的货船装着粮食,而运河边那口 “一步三眼井” 的甘泉,成了十里香的起点。这水带着运河冲积土壤里的矿物质,清冽又温润,配上当地盛产的高粱、大米、糯米、小麦和玉米 —— 冀南平原的阳光把五谷养得饱满,颗粒里满是土地的养分。早年酒坊里,酿酒师傅用这水、这粮,刚把酒坛封好,香气就顺着运河飘出十里地,“十里香” 的名字,就这么在商船间、集市里传了开来,成了河北人嘴边的 “家乡味”。后来,它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这份认可,不过是给了这片土地孕育的美味一个正式的 “身份”。
这酒香能飘百年,靠的不只是风土,更是河北匠人的 “死磕”。从明代的小酒坊到现在的产业园,十里香的工艺从没变过 “老规矩”:立夏选麦,得挑颗粒最匀的;芒种踩曲,脚力要稳,曲块得紧实;小暑出曲后,还要在通风的库房里放三个月,让微生物慢慢 “醒” 过来。最金贵的是那些老窖池,有些已经用了近百年,“以窖养糟,以糟养窖”,池壁上的微生物群落一代代传下来,成了十里香独有的 “味道密码”。新酿的酒不能急着喝,得放进百年木质酒海,或是宜兴陶坛里,在恒温的窖里待上五年 —— 陶坛会慢慢吸走酒里的杂质,让酒体变得绵柔,等开坛时,才能有那股 “窖香浓、尾净长” 的口感。2012 年,这门手艺成了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不是因为花哨,而是因为匠人们守住了老祖宗的法子,也守住了河北白酒的醇厚本色。
展开剩余33%在河北人的生活里,十里香从来不是一瓶普通的酒。逢年过节,家里的餐桌上总得摆上一瓶,倒在玻璃杯里,琥珀色的酒液晃着,是团圆的滋味;招待客人,斟上一杯,说一句 “尝尝咱河北的十里香”,是待客的诚意。就连清代纪晓岚,都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里记过沧州知府为了喝上一口十里香,竟动了辞官的念头 —— 原来百年前,这酒香就勾着河北人的情。如今,它更走出了河北,66° 的十里香在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上拿了金奖,连续四年捧回 “青酌奖”,成了河北递给世界的一张 “味觉名片”。
举起酒杯,先闻那股香,是运河的水汽,是冀南的五谷,也是匠人的时光。泊头十里香从来不是一瓶简单的酒,它是河北的风土写就的诗,是百年匠心酿出的歌,每一口,都是河北人藏在心底的家乡记忆。
发布于:河北省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